每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都離不開中小企業,也遇到融資難、創新難、發展空間受擠壓等“共同煩惱”。5日,APEC21個經濟體中小企業部長髮表了《關於促進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南京宣言》。記者採訪會場內外的專家學者、經濟界人士,探討解決之道。
  化解融資難,
  善於挖掘社會資本潛力
  會議期間,中國工信部、浙江工業大學等聯合發佈了《中國中小企業景氣指數研究報告》,廣東、江蘇、浙江3省列景氣指數前三甲。儘管中小企業總體發展態勢良好,但仍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中小企業綜合融資成本高達12%-15%。
  發達國家的情況如何?美國小企業管理局金融援助辦公室主任琳達·魯舍說父母經營著一個小農場,種植玉米、小麥、大豆等,但不為資金煩惱。“中小企業主有激情、有願景,由於抵押資產少,從傳統渠道很難獲得貸款。”琳達·魯舍介紹,金融援助的職責就瞄準了這個薄弱環節。
  小企業管理局借助美國龐大的金融體系,與許多銀行建立貸款擔保合作關係,擔保資金來自聯邦預算。提供擔保前會調查企業主的信用記錄、銷售利潤、還款能力等,還會測試業主的性格。充分的前期審查和後期指導,保證了貸款擔保計劃成功運作,2013年幫助貸款175億美元。江蘇的經濟發展階段與發達國家相似,也專門成立了為中小企業融資擔保的機構,但服務仍顯不足,亟待培育更多擔保服務機構。
  澳大利亞測算發現,國際金融危機後中小企業比大企業要多出16%的融資成本。“除了引導銀行加大對中小企業支持,還抓住互聯網經濟新機遇發展眾籌、P2P網貸等新融資模式,激發更多社會資本的投資潛力。”該國財政部小企業政策小組負責人埃文·霍利透露。這對民間資本寬裕的江蘇是重要啟示,可以儘快培育一批新型金融組織。
  創新應鼓勵,
  但要及時遏制專利泡沫
  過去10年,拉美小國秘魯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但整體創新能力較低。下轉3版
  上接1版秘魯金融機構將一半的資金投向工業,而代表著產業前沿的軟件信息技術、智能電子設備等產業得到的融資比例是個位數,中小企業創新難成為秘魯政府頭疼的事情。
  經過30個小時的漫長飛行,秘魯利馬商會會長喬治才抵達南京,而他在本次會議上的發言只有15分鐘,“我來就是‘取經’”。當聽說中國正在推廣“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模式,喬治非常感興趣。
  “知識分子創業,手中最值錢的就是專利證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公共事務學院院長宋偉說,把專利質押後直接從銀行貸到錢,或者轉讓一部分股權給風險基金,解決研發經費來源。在宋偉看來,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但需完善。一方面,知識產權保護要跟進,創業者擔心專利被侵權、盜用;另一方面,有的研究機構和企業想方設法拿到專利,但產業化率很低,製造了不少“專利泡沫”,導致創新能力並沒有隨著專利量增長同步提升。
  新加坡貿易與工業部兼國家發展部高級政務部長李奕賢介紹,新加坡92%的企業是中小企業,主要分佈在製造業和服務業,創造了34%的GDP。在各主要商會及行業公會設立企業發展中心,提供經營策劃、財務管理、市場營銷和特許經營等服務,只收成本費,減輕了企業負擔。最近又推出“企業科研創新計劃”,為中小企業提供科研所需的配套設施、專家資源。除了本國企業,還為東南亞及其他地區到新加坡發展的中小企業提供良好服務,構建起區域性中小企業成長中心。
  資源分配不均,
  小企業生存空間受擠
  去年以來,我國推行的簡政放權、工商登記註冊制度等改革帶動了中小企業發展。工信部部長苗圩透露,改革讓全國新增註冊600萬家企業,帶動就業人數上千萬。但是,中小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生存空間受擠壓的問題不容忽視。
  “大企業及國有企業對中小企業的‘擠出效應’很明顯。”浙江工業大學中小企業研究院院長池仁勇介紹了最新調研情況,“尤其在宏觀經濟形勢複雜的背景下,各種社會資源向大企業傾斜的更加明顯。”原因何在?一方面,政府的“眼睛”仍停留在產出效益高、投資規模大的項目,資金、土地等要素資源需其照顧;另一方面,市場規律也導致“贏家通吃”。
  最新公佈的“中國互聯網企業百強”榜單中,北京、上海分別有51家、24家企業入圍,江蘇僅有3家入圍,蘇寧易購在百強中僅列第17位。省經信委調研後找出問題“癥結”:由於缺乏響噹噹的互聯網龍頭企業,省內眾多互聯網企業在創業發展初期即被省外大型企業兼併收購或註資控股,不少企業甚至被迫在北京、上海設立分公司或辦事機構。
  大企業過於強大擠占中小企業發展空間的現象在韓國也曾很嚴重,但政府很快意識到,幾家大企業引領國家發展是好事,但也是非常嚴重的弱點。2011年,韓國政府提出“共生髮展”理念,追求“不是擴大差距的發展、而是減少差距的發展,不是無雇佣的增長、而是增加工作崗位的增長”,還為中小企業劃定“保護區”。
  儘管韓國此舉被該國部分人士認為政府干預了市場,但其營造發展環境的努力還是受到其他國家贊賞。當然,中國不一定照搬韓國的做法,但在資源配置上確實要減少行政干預,制定普惠性政策,這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也是廣大中小企業的呼聲。本報記者 黃 偉  (原標題:解開中小企業“共同煩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f82ufvuc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