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最後10年,在科學與工程領域的中國大陸留學生中,博士滯留國外的比例高達87%。以致《科學》雜誌曾把“最肥沃的美國博士培養基地”的桂冠,戴在了中國清華、北大的頭上。而最新統計數字顯示,截至2013年底,我國留學回國人員總數已達144.48萬人。2013年留學回國人數35.35萬人,是本世紀初回國人數的30倍,年均增長率達到32.4%。(6月1日《人民日報》)
  留學生歸與不歸,曾經是一個令人糾結的話題。作為海外留學人數首屈一指的國家,如果大多數學生滯留國外,不做“海龜”而做“海帶”,即便算不上世界上數量最大、損失最多的“人才流失大國”,但幫著別的國家賺足了銀子而損失了國內義務教育階段的投入,卻是不爭的事實。英國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一份報告顯示,每個非歐盟國家留學生平均每年帶來的效益是2.4萬英鎊;加拿大則收穫2.5萬加元。若以每人為外國貢獻2萬美元計算,中國僅留學一項,每年奉獻百億美元。而留學生一旦滯留不歸,不僅義務教育階段的投入打了水漂,教育投資無法回報,且對國家未來的發展,產生不容忽視的影響。
  “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這個留學方針,顯示了中國的開明和大度。但話說回來,期盼人才回國報效國家,恐怕是所有國家的願望,除非它對人才價值閉目塞聽。當年錢學森要回中國,美國設置種種障礙,甚至這個標榜自由的國家,限制了錢學森的自由,原因無他,就在他們看到了“錢學森無論走到哪裡,都抵得上5個師的兵力”。事實證明,這些海歸用科學的力量,捍衛了共和國的江山。而錢學森、錢三強、王淦昌、鄧稼先……23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就有21位留學海外。不盼著這些精英報效中國,豈不就是鼠目寸光?
  當然,留學生出國留學,尤其是自費留學,肯定懷揣著各種夢想,想讓他們回國,就得創造夢想成真的條件。而66.7%的留學生選擇回國,也是為了可以享受更好的文化生活。亦因此,國家在實施“千人計劃”之後,“萬人計劃”又登臺亮相。且從2012年起,我國準備用10年左右時間,有計劃、有重點地遴選支持1萬名左右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哲學社會科學和高等教育領域的傑出人才、領軍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這就為留學生回國創業,搭建起廣闊的平臺,拓展了施展的空間。應該看到,只有盡可能縮小工作環境、科研投入、用人機制、薪酬標準和發達國家之間的的距離,增加硬件投入,才能加大吸引人才的力度。同時還要開足馬力,推動改革航船破浪前進,提供更多的用武機會。因為經濟發展機遇,無疑也是近年來海歸潮形成的主因。
  除此之外,我們要大力張揚海外學子的愛國精神,弘揚犧牲小我報效國家的情懷。比如國際著名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教授,為了小學老師的一句“你可得為咱們駐馬店人爭光”的期盼,放棄500平方米的獨棟別墅,15畝田園;放棄普林斯頓實驗室十幾個博士後、六個博士生、兩個實驗員,以及每年150萬美元直接科研經費,還有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職的待遇。回到國內,這種精神,也是可資傳承的價值。總之,只要我們築巢引鳳,就一定會引鳳築巢,讓國家變得越來越好,成為共圓美夢的家園。
  文/雷鐘哲  (原標題:惟願海歸逐夢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f82ufvuc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